沿著鋼索找到滑輪遺構後,我們看了一下地圖,便在細雨中爬上海拔750公尺的鞍部,通往萬山神池的路就從左手邊不遠處翻下溪谷,抬頭即見海拔1475公尺的萬頭蘭山矗立眼前,山腰間纏繞著幾絲雲霧。「明天要翻過那裡呢...」我心中默默的想,不斷的細雨讓人惴惴不安。
照紀錄來看,舊萬山部落應該就在南方50公尺高的小山頭後方的鞍部上,我們便小心翼翼的沿稜前進,深怕遇見難纏的斷頭稜。
克服幾個腳點不斷崩落的小落差後,稜線緩緩下降,沿途植被稀疏好走,且漸漸出現人為疊砌的石板遺跡,甚至還有大型不知用途的鐵製滑輪,讓我的心情越來越興奮,但時間也越來越晚,只好加緊腳步,希望能多爭取一點停留在部落的時光。
然而,正當我的GPS定位落在平緩的大鞍部上時,我卻愣住了——什麼也沒有。由於想多留點驚喜給自己,加上因為時間不足、只是順道拜訪而非調查,除了大概知道位置外,我並沒有翻閱舊萬山相關的歷史文獻;所以當站在「合理推測會有建築物」的鞍部上,四周卻只有稀疏的樹林時,我不免疑惑而驚訝「怎麼會什麼都沒有?」
我不死心的稍微往東側山坡走去,沒想到才走幾步,稜線下方的石板屋就這麼毫不遮掩的現身了。它們高聳的姿態,帶著錯生期間的鮮豔聖誕紅深深震撼了我,驕傲展示著萬山人的石板工藝,靜靜地向我宣告著:「這裡就是舊萬山」。
習慣性地鞠了躬,我放緩步伐輕輕向前走去,走進這個人去樓空一甲子的部落,萬山人稱為「ka-'oponoh-ae(真正的萬山人)」的舊萬山。
舊萬山部落被歸納進魯凱族,但實際上有著自己的起源傳說、語言、信仰與遺址。他們世居於此,在清代被稱為「萬斗籠社」,直到1933年從茂林通往萬山的警備道修築完成(通過馬里山溪吊橋那條路)才與日本和談,納入現代國家體制。他們一直住在這裡,直到1956-1957年間,才舉村遷移到現今的萬山村。
如今,沿坡往下分層而建的石板屋遺址群,仍誇耀著當年萬山人們在此生活的記憶,默默守護著這個完整而真實的文化存在之處,與那個無可取代的美麗家園。
#神鬼五湖出阿禮・初見舊萬山